法律的起源之图腾
发布时间:2020-04-02
普通老百姓看到法律两个字,第一印象可能想到的是代表着公平的天枰还有代表正义的自由女神像,在西方国家法律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公民的心里。其实在我们中国法律的起源不能说是追溯与哪个朝代,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古今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在学术界比较受推崇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原始习惯虽不能产生体现为国家形态的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一一氏族习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由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2.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3.源于礼
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确是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在中国能够代表法律的图腾有很多,其中典型的应该被大家熟知和牢记的我认为有“刑鼎”“獬豸[xiè zhì]”,尤其是青砂石雕刻的有着“无铅华之饰,无铜臭之遗,卓然天成,庄重而威严”之美誉!
刑鼎
刑鼎是铸刻法律条文的鼎。“刑”指法律条文。“鼎”指古代三足两耳的炊器或礼器,多用青铜制成。春秋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继郑国子“铸刑书”之后,于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把前执政范宣子制定的成文法全文铸在鼎上公布。史称“刑鼎”。原文已亡佚。《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为配合国家重大法规新刑法实施,决定铸立刑鼎。宝鼎设计效法古今,引古为今,其出典选自商周鼎器,用于行刑的方鼎。经从五六十件方鼎筛选,决定以商周的司母辛方鼎为主要模式,采用商周晚期西周早期最为盛行的饕餮纹(辟邪)、牛首纹和夔龙纹。还延用商周兵卒作战时戴的防卫帽造型(注古称青铜胄;江西新干县出土的青铜胄,现存江西省博物馆), 进行合理布局、组合设计。
刑鼎高为1.2米,寓意为:公安卫士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日日夜夜守卫待命、执法,径口长1.01 米,宽0.66米。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试行,祈求“六六大顺”顺顺利利之意。重约400公斤。
座高为0.4米,长1.1米,宽0.76米,青铜铸造,重约200公斤。并配置石坛,高1米,长1.27米,宽0.92米。
鼎内篆铸金文铭文:“鼎新求治 创安为民”。鼎座正面刻铸鼎名“刑鼎”,背面刻铸署名: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一九九七年八月敬立。
石坛配置与周边建筑风格融合,背面刻有立此鼎记事。
刑鼎在现代虽属中型鼎器,然而,它却以古老的纹饰布局,独有的造型气势,显露权威,道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此,刑鼎的构想设计达到了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记事”功能,是一尊颇具“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又具行业特点,即配合国家重大法规实施的鼎器。
獬豸[xiè zhì]
獬豸又称獬廌[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而又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极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那怒目圆睁,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能够识善恶忠奸,要是奸邪的官员,他就会用它的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它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也是是司法中“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在西方它附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睿法得正义,“刑鼎”“獬豸[xiè zhì]”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代表印记和图腾,需要每个法律工作者去铭记和传承,四川睿之轩律师事务所“思睿观通,博学文轩”“思睿”:出自《尚书·洪范》:“思曰睿,睿曰圣”。“观通”:出自《易·系辞》:“观其会通,而行其典礼”。人之为学思考,要通达向上一路,所以统视听言动也。学也者,所以通天下之志也,通则推而行之,行之则可久也。其引喻所在学者之善思善通善行也。“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作为律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文”,咬文嚼字、观天文,识地理。亦是作为律师,能够以其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华辞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隐喻我们的员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终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就自我、铸造辉煌。